华为销售的竞争策略:研究8个方面,克敌制胜

华为销售的竞争策略:研究8个方面,克敌制胜

来源: 华友汇 时间:2025-04-28 13:32:45

| 本文节选自华友汇创始人李江老师所著 《华为销售法》

商场如战场,对很多公司而言,销售往往是冲在最前面的,和竞争对手正面交锋,争取市场和客户。“兵者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”,对于公司而言,销售至关重要。

延展阅读>>>优秀企业必经之路:向竞争对手全面学习

当时华为是两大方向,一个是运营商的直销模式,一个是企业网TOB的渠道销售模式。华为数通产品线作为华为唯一做To B行业销售业务的产品线,从2000年左右开始在To B行业探索,从零开始,一边学习西方先进的销售理论,一边研究竞争对手,在实战中成长。因此对各位 ToB 的运营者来说,数通产品线的经验特别值得学习和研究。

数通产品线销售研究竞争对手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,并根据这8个方面制定竞争策略:

图片

那么这8个方面该如何进行,下面用“方法+案例”的方式和来一一讲解,请认真阅读。

 

01.

确定竞争对手名单

要打仗就要定目标:在市场中取得什么样的地位?如果要取得这样的地位,就要打败谁?也就是要和目前市场上的第几名进行争夺,或者说从市场上哪些竞争对手手上抢份额,抢多少。

目标确定后,就要进一步调研我们对标的竞争对手情况,他们各自的销售额、市场份额、客户分布,对比我们自身情况,最终确定我们应该和谁竞争。

下表是一个分析工具:

图片

如果我们定位是要做到行业一流,就要研究目标行业的前3或前5的竞争对手;如果我们的实力暂时还做不到行业第一梯队,我们就研究第二梯队的竞争对手情况。

举个例子,我们当时做数通产品线时,通过市场调研,发现国际对手只有思科,国内品牌我们第一,其余几家中国公司都比我们弱,所以明确我们就是以思科为对标的竞争对手,我们开始一点一点地瓦解思科的既有市场,目标国内市场第二名。

 

02.

研究竞争对手的客户分布区域和类型

确定目标之后,就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在哪里?客户有多少?大致是什么情况?如果我们要在某一区域和该竞争对手打,我们的力量如何?团队够大吗?打得过吗?如果没有,建设团队的困难如何?

在目标区域,我们有无市场基础?有无客户关系、渠道资源支撑?如果有,可否支撑我们的销售目标?如果没有,需要如何发展?需要多久的时间?我们能不能做到人力物力的支持?

竞争对手的客户是大型、中型居多,还是小型客户居多?我们现阶段的力量,是适合争夺大型、中型还是小型客户?竞争对手的客户是国有客户居多还是民营客户居多?我们现阶段的力量,是适合争夺国有客户还是民营客户?

对待不同体量、不同类型的客户,我们的优势究竟如何,要分析继而得出结论,从哪一类型或哪一体量的客户下手。

我们拓展国际市场,首先是对标竞争对手思科,思科在国际市场耕耘多年,在全球各国的市场份额在80%以上,客户遍布各行各业,基本处于市场绝对垄断地位,那么我们去国际市场拓展,是从零开始,刚开始我们也没有团队,也没有客户基础,品牌也没有影响力,那么我们能不能打呢?能。信心就来自于当时在国内,我们从2000年开始,已经和思科打了四、五年,在各行各业都夺回了一些客户,树立了自己的口碑,在国内已经具有了20%左右的市场份额,所以我们是有信心在国际上复制我们的打法。

在国际市场,我们得从零开始建立团队、发展代理商、发展客户,我们也估计到可能在国际市场的难度比国内要大,但是我们有经验、也有信心做好。

我们当初计划在一年以内能够在当地国家建立队伍,发展代理商,赢得一些客户,能够站稳脚跟,就是满意了,在第2、3年再深入发展。

那么,我们开始阶段就是重点突破中小型客户,这些客户不属于思科的重点,比较容易争取过来。事实证明,也是对的。

图片

 

03.

研究竞争对手如何发展客户关系

确认完竞争对手的客户情况,接下来就要研究竞争对手是如何发展和建设客户关系。

他们刚刚开始是如何切入客户关系的?是关系介绍、陌生拜访还是市场活动拓展客户关系?他们的做法对我们而言有无借鉴意义?如果有,我们要怎么去做到?如果没有,我们现阶段应该怎么办?

研究竞争对手是如何参与招投标的。比如,它应对大、中小型客户的招投标模式分别是什么样的?

大型客户招投标对公司的资质要求、产品技术参数、成功案例比较严格,竞争对手有没有已经设置了投标门槛?如果有,我们如何应对?

中小型客户的招投标比较灵活、随机,项目不大,发标和投标的时间周期很短,竞争对手是如何应对的?安排了多少人在对接这些数量的客户?我们要学习下,对目标客户实现全面覆盖。

思科的打法非常专业,不管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,都是一个专业的路数,这个方法路也是To B市场的标准打法,值得学习。

首先,他们会在这个国家设置办事处,在国家的各个省份设置办事处,而且人力的配置相当到位,一般一个省有10-30人,有销售人员、技术支持、售后服务,销售力量能够覆盖整个省的市场;其次,他们人员培训很全面,培训完之后,销售人员对于目标客户进行第一轮的陌生拜访,然后,举行各种行业展会,邀请第一轮接触的客户参加,一边扩大影响力,一边建设客户关系,还举办各种各样的技术交流会,邀请客户的管理层和技术层参加,让客户接受思科的产品和解决方案。同时,为了建设客户关系,他们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酒会、沙龙,经常邀请重要客户打高尔夫等等,这些套路都被我们所学习借鉴。

思科对于大客户、重要客户看得比较紧,往往是在这些客户的招标文件里面设置一些门槛,例如成功案例、技术参数等等,这些客户我们一时不好突破。但是他们对于中小客户则不那么重视,客户关系一般,而且中小型客户招标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,所以,我们先选择中小客户实现突破。

图片

 

04.

研究竞争对手赢得订单的打法套路

这一步就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,进一步找出竞争对手赢得客户、赢得订单的主要因素。是价格优惠?产品、解决方案领先?还是客户关系好?渠道关系好?亦或是售后服务好?我们加以学习借鉴。

从客户层面看,To B项目的决策链有5种角色,包括:管理线、技术线、采购线、财务线和用户线,这5种角色在客户的招投标决策上分别会起不同的作用。>>>延展阅读:项目成功的关键:5种客户关系如何突破

研究竞争对手搞定了客户决策链上的这5种关系的哪些关系?哪些是它的支持者?哪些是中立者?哪些是反对者?我们可以避开它的支持者,在中立者和反对者角色建设客户关系,力争取得突破。

研究竞争对手赢得项目的打法套路,我们加以学习借鉴。

思科在客户关系建设方面做得非常好,他们尤其对于客户的管理层高管非常重视,客户关系做得很到位,能够经常一起吃饭、打高尔夫;同时,他们的产品解决方案领先,在技术方面引导客户,教育客户应该如何做是最佳方案;而且,他们渠道工作做得也很好,对于渠道的技术培训做得很全面,每个渠道都要求通过思科的技术工程师认证考试。

思科成了我们学习的标杆,它的这样做法都被我们学习研究,效果显著。

图片

 

05.

研究竞争对手的渠道政策

这一步主要研究的是竞争对手的渠道势力范围,以及在该区域的代理商实力如何。比如,全国有多少总代?总代主要做什么工作,对市场的影响力如何?对市场是否有掌控力,还是只是简单供货。

总代理商制度是全国范围内还是省范围内的的总代理商?如果是全国范围,那么有几家全国总代?他们的实力范围是如何划分的?每一家全国总代负责多少省?如果全国范围内的总代只有1、2家,那么对于全国各省的二级代理商支持力度就会有限;如果全国范围内大于5家,每一家负责5、6个省份,那么从总代数量上看,是合理的。如果是省范围内的的总代理,那么从覆盖区域面积上看,1-2家省级总代是合理的,进一步看看总代具体能够服务多少二级代理商,一般来说,To B市场一家省级总代要服务150家左右二级代理商是正常水平。

再进一步看看总代对二级代理商能不能做好工作扶持,比如总代是否经常有技术培训会议、代理商会议、市场活动巡展等等,这些工作可以提升二级代理商的技术水平、运营水平,协助代理商开发市场。

如果总代仅仅是在区域内对二级代理商供货,对代理商的项目没有实质性的帮助,那么这个总代的职能就太小了,就能判断这个竞争对手的渠道力量有限。

对于二级代理商,我们研究在这个省份,竞争对手有多少代理商?二级代理商的数量会反映对客户的覆盖力度,一个城市有20家代理商和只有2家代理商,显然这个力度是不一样的。思科在21世纪初中国市场的鼎盛时期,一个省有100-200家二级代理商,对市场和客户的覆盖力度很大。

再进一步研究代理商和客户的关系如何,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如何?有的代理商做项目的水平高,和客户有较深的合作关系;有的水平不高而是靠厂家做项目,他仅仅是接了项目订单来供货履行合同。

再进一步研究代理商是如何介入项目的?研究代理商建设和维护客户关系的方法,我们加以学习借鉴;研究代理商又是如何与竞争对手配合工作的?一般来说,思科的模式是代理商提供项目信息,然后思科的客户经理在代理商引荐下接触客户,以思科为主运作客户关系,然后思科主导做技术方案交流,再引入代理商去维护客户关系,投标的时候让代理商出面投标,中标以后代理商履行合同以及售后服务。

思科的工作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,我们就干脆发挥我们擅长直接做客户关系、做项目的长处,加大市场力度,加大客户经理人手的投入,重点发挥我们自己打客户、掌握客户关系的能力,中了项目之后,再用项目吸引代理商加盟,逐步发展和建设我们自己的代理商队伍,然后对代理商进行技能培训,让代理商发现项目信息、引荐客户关系、开展市场活动等等。发现项目以后,他们和我们配合运作,这种模式行之有效,我们称为华为的“准直销”模式。

图片

 

06.

研究竞争对手的团队风格

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竞争对手的风格主要由他们的高管团队决定,要研究他们的风格以及既往的做法,我们才能在项目争取的关键时刻,赢得机会。

竞争对手的高管团队的风格特征,是保守型?激进型?

如果他们保守,在竞争中我们就要保持激进,力争尽快超越。如果他们激进,那么研究他们的市场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,好的结果说明打法对路,我们就应该学习,如果是坏的,我们要研究是哪里出了问题,不能再次踩坑。

我们研究了思科,它的打法激进,全国各地设置办事处,每个办事处10-50人不等,市场覆盖面大,对于客户关系的把握非常强,运作项目的打法也专业,市场结果也好,当时基本垄断市场60%以上份额,我们就只有学习,先学会了再说。

研究竞争对手是善于杀价?还是善于市场活动、客户关系?

如果是低价就可以,我们同样学习,就扮演低价杀手,同样杀入。

如果他们是善于市场活动和客户关系,我们学习过来以同样的方法打市场。

他们的高管团队是民企风格、外企风格还是国企风格?

一般来说,外企风格比较激进,打法专业,难对付;国企风格保守,内部规矩多,决策拖沓,好对付;

民企风格在国内差异比较大,水平不一,要具体分析,看看他们属于比较激进、专业还是偏保守,看看他们的市场与项目运作能力,我们做出对策。

 

07.

研究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情况

研究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情况是为了判断对手在产品、销售等方面的实力,通过了解竞争对手的研发、市场、售前、销售部门设置、总人数等,从各部门的人数规模判断他们的研发实力、市场宣传能力、技术解决方案能力、销售能力等。

下图是竞争对手组织结构的分析思路:

图片

如果研发队伍占比30%以上,人数100人以上,说明对手的产品实力不错;如果市场部门人数占比3%左右,至少10人以上,经常举办全国性市场活动,说明对手有一定市场营销能力;如果解决方案部门及售前技术支持部门占比5%左右,至少10人以上,说明对手有一定的解决方案能力。

尤其是各地销售代表处的人员配置,例如他们在一个省有几个代表处,每个代表处有多少人?如果一个省只有几个人,显然实力弱,不足为虑;如果一个省有几十个人,分成几个代表处,每个代表处有10多人,那么则证明有相当实力,我们要重视对手了。

同时,要研究他们销售团队的人员构成,是本地人居多还是学生军新人居多?如果是本地人居多,再研究他们的年龄结构,一般来说,这种团队人员稳定,年龄大有经验的人居多,他们的短板是激情不够,老客户关系维护地好,而新客户开发少,我们要重点开发他们不做的客户,属于空白市场。如果这个团队是学生军居多,一般来说,这个团队经验还不足,客户关系不够稳固,我们有机会。

再研究当地代表处的干部配置情况,代表处负责人的水平如何?过往业绩如何?一个代表处有几个总监,几个经理?他们的年龄、能力如何。

这些信息都对于我们了解对手,判断对手的能力有较大的参考作用。

 

08.

 研究竞争对手的人才激励政策

要研究竞争对手的代表处各级干部的薪酬如何?销售人员的薪酬如何?这是判断他们队伍水平以及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。

年薪水平和人员的水平有一定的关联,通过了解他们的年薪水平,就可以大概判断这支干部队伍的水平,例如年薪20万的代表处负责人和年薪50万的代表处负责人,显然水平有较大差距。

研究竞争对手的销售激励体系,例如有没有项目奖励?如果没有,那么对手的人员做项目的动力就小。如果有,就看看的项目奖励一般多少,看他奖金与项目金额的比例,例如1%、2%等等,看看项目奖金的绝对值,例如不到1万,1万、2万还是4万、5万,就知道这个项目奖励是不是有吸引力还是只是安慰奖。如果做了一个200万的项目,奖金不到1万,那显然这个激励较小,销售人员也就没有动力。

如果没有项目奖励,那么一般是底薪+年终奖,那么年终奖一般什么情况?看看竞争对手的年终奖是否有吸引力,就知道是否会激励他的销售人员积极拓展市场,扩大销售额。

竞争对手的销售干部及员工是否持有公司股票?

股票也是收入的一部分,就以华为为例,股票收入可以占到个人总收入的20%-40%不等,同时,股票也意味着员工的身份是合伙人身份,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,让员工把公司当做自己的企业,长期奋斗,不会轻易离开,不会轻易被挖走。

图片

华为销售团队的战斗力和公司的激励政策就有着直接的关系。

比如,一个应届毕业生来到华为,如果来到非洲工作,他的工资加海外补助一年大概在40-50万左右,工作一年年终奖就要20-30万左右,如果说他干了2年以上有了股票的话,每年股票分红就是大概15-30万左右,这样一个干了几年的员工在非洲工作就能拿到100万左右,在华为,这只是一个极为普遍的案例。

从以上这8个方面研究和学习竞争对手的打法,逐一分析,然后得出一系列的结论,这就是我们的竞争策略,然后在实战中检验,不断迭代优化,升级我们的竞争策略。

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。

这也是我这几年咨询工作的心得总结,我的咨询案例实践再一次证明,华为的经验可以让企业客户在竞争中克敌制胜。

相关阅读:

华为市场洞察5看,抓住战略机会窗

华为铁军打胜仗的机密--销售管理部

作者介绍:李江,华友汇咨询创始人,兵将帅业绩增长理论创始人,畅销书《华为销售法》《销售的力量》作者,成都华友会会长;曾任华为数通产品线(华为3Com公司)国际渠道部负责人、亚太区销售总监、华为存储产品线国内市场部总裁助理;擅长大客户销售、渠道营销、团队管理领域的咨询和培训;浙江大学MBA特邀导师,电子科大MBA业界导师,四川大学EMBA辅导老师,西南交通大学硕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