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零开始开拓新市场 | 李江《华为销售法》授课讲稿(二)

从零开始开拓新市场 | 李江《华为销售法》授课讲稿(二)

来源: 华友汇 时间:2022-08-04 17:29:57

李江老师在《华为销售法》公开课上对华为销售管理的思维与方法论做了精彩分享,月映群山将整理摘取精华部分陆续发表,以飨读者。

第一篇已发布:战略落地与销售实现 |李江《华为销售法》授课讲稿(一)

如何跟竞争对手学习?零资源、零客户的情况下,如何开拓新市场?本篇李江老师分享了他如何从零开始。

一、怎么跟竞争对手怎么打仗?

第一,确定竞争对手的名单。各位老板有没有想明白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?和行业第一打,还是和行业第五打,是不一样的。

第二,要确定竞争对手的区域和类型。对手在哪?在南方还是北方?在中山在佛山还是在杭州?要想清楚。

第三,竞争对手是怎么发展客户关系的?他的打法是什么。

第四,对手是怎么赢得订单的?

第五,对手的渠道政策是什么?

第六,对手的风格是什么?我一听对手是外企的,就特别放心,对付外企我们特别有经验。在国内又分了几个流派,比如闽商、浙商、晋商……风格不一样。

第七,竞争对手组织结构的情况,要研究对手的部门架构,研发有多少人,市场部门多少人,售前多少人,销售多少人?

第八,对手分钱的情况是怎样的?

当你研究完八个方面之后,对于市场作战心里就有数了。

这时再问一个问题,你们喜欢有竞争对手还是没有?

华为特别喜欢有竞争对手。因为竞争对手是免费的老师,当时我们产品线的竞争对手是思科,我们从思科身上学到了太多:产品手册、渠道政策、销售打法……全方位的学习。

在华为内部,没有竞争对手这个词,我们都叫友商,这是为了表达尊重。坦率的讲,20年以前的华为,和他们比真的不是竞争对手。

你们的行业里面如果有世界第一,是一件好事,就研究他怎么打。华为的强大在于,研究竞争对手之后,就坚决的学习。

在我看来,销售的倍增不难,原因有三个:

第一,团队倍增,现在只管了10个销售,你若管30个销售,就已经翻两倍了。

第二,现在只做南方市场,如果做全国市场,又翻几番。

第三,如果做了全国市场,客户面再增大一倍,又翻几番。

我所看到的企业,坦率的讲,在100亿以内的销售能力提升的空间都很大。为什么各位觉得很难呢?是因为不知道方法论。

举个例子,各位一定要善于建设全国的销售网络,如果你的销售额有一个亿以上或者三个亿以上,你就可以考虑建设全国销售网络了。我以前辅导了一个公司,是互联网化的法律企业,当这家企业在成都做到1000万的时候,我就说你这个基础应该往外走。公司老板第一反应是,从来没想过往外走。我跟他说,不要怕,想做大就得走出去。后来我教他一年以内建设了六个子公司,从1000万到了5000万,只用了一年。

 

二、 市场拓展实战案例

怎么拓展市场,我总结了八种方法,八种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,如图中所示,这里讲一个故事来分享如何实际使用这些方法。

我到马来西亚下飞机的时候,团队只有三个人,当时的情景到现在都记得。

我们三个人到了酒店,没有吃晚饭,心情十分沉重,因为走出去就是完全陌生的环境,一个人都不认识,要怎么做市场?

后来一个同事就在酒店里找到一本很厚的黄页。他说:“我们就按照黄页分工打电话,A——K,你来打,L——S我来打,剩下他打。”他的意思是用华为比较擅长的直销。

我说不行,因为我们英语不好,马来西亚人英语也不好,我们电话打过去,在国内都是骚扰电话,在国外更行不通。

这个同事问我,那怎么办?我说:“不要慌,我们还是稳扎稳打,一个是招人,一个是找代理商,找项目。找人、找项目两头慢慢走。”第一天晚上我们就心情沉重的入睡了。

其实我每天都很着急,我不认识人,但我每天都想尽办法认识人,我打了个电话,号码是0086-010-114,这是北京114的号码,我把电话打回国内了,听到了熟悉的中国话。

我拜托114查麦肯锡中国代表处的电话,稍后电话拿到了,拨过去就跟麦肯锡说:“我是马来西亚华为公司,这儿有个大单,赶快让马来西亚麦肯锡找我。”

又等了几十分钟,马来西亚麦肯锡代表处的电话过来了,第二天,他们来拜访我们,一共来了八个人,而我们只有三个人。

我说:“我需要你调研马来西亚的IT市场,华为公司要入驻马来,肯定是能做好的。”

两周以后,他们八个人又来了,还带了PPT,给我汇报准备怎样调研,报价是800万人民币,为期三个月。

我说:“不是价格问题,主要是时间,我本来是希望你有数据来告诉我,可是你现在没有数据,你是要招聘人员来调研再告诉我,我等不了三个月。”

但是他们在上午的proposal过程中,讲了怎么样去不同的州,每个州在哪个市场获得什么样的信息,对我是有帮助的。也就是说,他验证了我的思路,我的思路和他是一样的。

这么一解释对方也理解,因此他也给了我很多帮助,比如教我怎么市场调研,还介绍了几个朋友给我。大家想想,我在国外是没有亲戚、没有同学的,真正的从零开始,只能想办法一点点往外渗透,认识越来越多的人。

除了咨询公司对我有帮助,还有行业报告。我在马来西亚就买了很多行业报告,真的不贵,一共也就花了不到10万人民币,IDC、Gartner等大咨询公司的报告都到手了,我就用这些报告了解马来西亚市场情况,对我有大概的指导。

然后我就在网络上搜:Cisco tender(思科标书),Cisco marketing(思科市场营销)  Cisco hospital(思科医院)……思科所有的活动都会有报道,在报道里面,我就看到了他们的客户名称、代理商的名称、做活动的酒店、合作的媒体。

后面我还加入到一些相关的圈子,这也给了我很大帮助。

有一天我翻到一张报纸,写着 HR Club Meeting(人力资源活动),一看2:30开始,还来得及,赶快打车过去。

去了之后,是一个非常大的广场,里面有很多白色的房间,我到现在都记得是哪个房间。进去后发现有几十位穿着白袍的女士在开会,我就在旁边看着,我也听不懂。

看他们结束要走的时候,我就用英语说,稍等一下,我来自中国华为,我想招人。这时候他们就感兴趣了,有过来的四位女士给我交换名片,这些人是做什么的?是猎头。

在会议室里我是个旁观者,但后来我亮明了身份,立马变成了甲方,四个猎头就认识了我。我就给他们任务,找思科工作过的人或者在思科工作的人。

他们去挖人,我就开始约时间面试,猎头是后付费的,这样我没有付费,就有几位专业的人员每天给我预约人,来我的办公室和我会谈,这就是事半功倍。

在马来我逐渐打开了局面,是因为我有方法论。我知道应该怎么办,从那以后我招人就不着急了,因为从那以后每天都有人安排见面,我也不用着急去认识人了,他们安排的人都是在思科、惠普、戴尔工作过的,想找新工作的。他们来面谈,我问他们的问题都是很专业:产品市场有多大?竞争对手是谁?价格几折?利润多少?代理商是谁?客户是谁?你认识客户吗?认识哪几个客户?大家想想我在做什么,我是在做面试,也是在做调研。

事半功倍,我既把人面试了,又开始市场调研,而且还没有付费。后来我合作最多的猎头是位华裔女士,她给我推荐了很多人,六个月时间,我们团队扩展到26个人,到了第六个月的时候,我有了总代,有了代理商,还有了项目和销售人员。而且销售人员手上都有三个左右的项目,一切正常,局面良好。

后来我再去总结提炼我的经验时,我就发现,其实我们一直以来用的都是这几种方法。而且我用过很多次,我在国际国内多次的从零开始,这几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。大家想想你们的从零开始,有我们那时候零的彻底吗?04年华为的海外市场也刚刚开始,政企市场基础几乎完全为零,我们在国内开拓市场不可能有我们那个时候这么困难的。

所以各位老板,你们要勇敢的布局全国。

(本篇完)